星期二, 11月 29, 2022

道,信仰分享與討論︰講道

[格號:1] (德)
[1A]我想將我們的討論及分享用網誌一頁收集。問: 以上形式,是否可以?
[格號:2] (強)
[2A]其實,我期望可以將討論分享給當日講員。有可能嗎?
[2B]{回應[1A]}
哈哈,這是Talmud 的format
[格號:3] (德)
[3A]{回應[2A]}
我都想。若是要給講員,要小心考慮怎樣做,才不會帶出反效果。
[格號:4] (強)
[4A]咁,就要睇個别講員喇😭 只有問准了他願意收到分享內容,才能發出。
[4B]{回應[3A]}
唉,華人解經一直無進步,這是其中一個原因。最強的解經家都有佢嘅limitation. 從批判中就有更多更深的亮光。
[格號:5] (德)
[5A]
我睇番自己,當受到別人客觀及正面的批評時,最先會出不開心情緒,需要逼自己靜下來,過一段時間 (要學去縮短),然後才能接受及消化有關批評。以上過程不可避免,只學去縮短該段調節心情的時間。
[5B]
接納批評是學習目標,並且需要訓練、練習! 當中需要︰建立信任,建立字詞用語。
[格號:6] (強)
[6A]
係呀。就算我此等知識淺薄的信徒,起初接觸拉比的釋經都不能接受,要有一段沈澱期。所以回看耶穌登山講道、施洗約翰的宣告時,民眾的反應,就佩服猶太人自小在教育上的操練,讓他們常常準備接受批判
[6B]
但教會從來無一個習慣討論講道內容。連起碼對生活上的應用都欠奉。又那裡有學習呢?
[6C]
通常聽完道可能聽到很多聲音話堂道好,好有得着。即係點?有勿得着、你既得着同唔同我既得着,日後我們會有什麼行動回應這些“得着”?
[格號:7] (豐)
[7A]{回應[6B]}
那要看看如何拿捏當中位置。我的中神校友同我分享,他教會是一間大教會,其中一個特色是講員每次一講完道,立即就有會友在門口跟他去談論那一篇講道。有人說這很好啊,大家都很認真去聽及思考,但該同學跟我說,由於該教會屬於香港中上階層,很多會友都是飽讀詩書,甚至乎神學、哲學家一籮籮,他們攪到氣氛很intensive,很多外來傳道人都很不習慣,有時是弟兄姊妹去鑽神學辨講多於一切 (這當然也包括提出問題的人態度如何)。
[格號:8] (強)
[8A]{回應[7A]}
這要看看講員喜歡當面討論(可以更正、澄清、學習、改進),還是寧願背後的批評,當作無知喇

===== 👆回頂 =====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